在實際應用錨桿使用前應把表面橫肋壓平、滾絲后才能使用。有一批錨桿在滾絲時的絲部出現開裂的現象。為保證生產順利進行,以下對開裂試樣進行分析。
一、理化試驗結果
1.化學成分:在斷裂錨桿上隨機切取試樣進行成分化驗,其結果如表1,符合企業內控標準。
2.低倍檢驗:將錨桿劈裂部位橫向剖開,其形狀如圖2,裂紋由中心向四周延伸,嚴重者中心部位形成“空腔”。
3.金相檢驗
3.1試樣顯微組織為鐵素體+珠光體,均為魏氏組織1.0級,裂紋內及其附近無非金屬夾雜物聚集現象,裂紋兩側無脫碳層,試樣中心有碳偏析現象,顯微組織為網狀鐵素體+珠光體(圖4)。
4.尺寸檢查
經測量直徑22的錨桿,壓圓后錨桿尺寸為:21.70 mm、21.74 mm、22.00 mm,不圓度:0.3mm。
二、生產過程分析
螺紋滾絲的加工方式分為徑向滾絲、切向滾絲和滾壓頭滾絲3種,大多數生產廠家多采用徑向擠壓的方式,其加工方式如圖5所示,一輪固定旋轉,一輪在徑向進給過程中作同向旋轉,工件在滾絲輪帶動下旋轉,表面受成型擠壓形成螺紋,其受力如圖6所示。在滾絲過程中,桿體受到絲滾徑向壓力P擠壓,同時產生扭轉力矩M。與之對應在桿體內部形成徑向、軸向、切向三個方向的內應力,在桿體表面為壓應力,在大部分桿體截面上為拉應力且峰值在桿體中心,其疊加后的應力圖如圖7。
三、討論
第一強度理論認為,材料發生斷裂是由最大拉應力引起,即最大拉應力達到某一極限值時材料發生斷裂。如圖6所示,錨桿在滾絲過程中,桿體截面由于應力分布不均勻受三向拉伸應力,且峰值始終在中心區域(圖7),由于材料不圓度超差及絲滾間距調整不當,其內應力就會超過材料的抗拉強度極限,首先在桿體中心形成裂紋,當桿體繼續旋轉,并輪流在各個不同的直徑方向上施加應力的情況下,形成“空腔”,造成脆性破斷,同時由于材料本身存在中心偏析及粗大的非金屬夾雜物,則加劇了開裂的進展。
四、結論
1.錨桿是由于不圓度大及絲滾間隙調整不當而發生“空腔式”破裂。
2.錨桿存在中心偏析及粗大非金屬夾雜物加速了破裂過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