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文獻
鉆頭及施工方法發表時間:2025-01-24 23:55 現在的建筑樁基礎中,長樁(樁深大于30米)多適用于旋挖鉆機、沖擊正反循環鉆機、回轉正反循環鉆機等設備來施工。短樁(樁深不大于30米)大徑(直徑大于1米)往往適用于旋挖鉆機、沖擊正反循環鉆機、回轉正反循環鉆機等設備來完成。短樁(樁深小于30米)小徑(直徑不大于1米)多用于長螺旋鉆機、夯擴樁機,螺桿樁機等設備來實現。旋挖鉆機、沖擊正反循環鉆機、回轉正反循環鉆機施工過程中需要泥漿作護壁,灌注時需水下澆灌,污染環境,樁成本造價高。但能入巖,能夠滿足設計樁長?,F有的長螺旋在軟巖施工中具有很強的優勢,但在硬巖施工中很難達到樁設計要求。為了降低短樁小徑入巖樁施工成本,有必要對長螺旋入巖鉆頭及施工方法進行研究。 1 巖石破碎理論 利用彈性力學的研究結果來分析巖石內部的應力狀態 1.1 靜載作用下的巖石應用狀 以平底圓柱形壓頭壓入巖石為例,可知巖石的應力狀態如圖1。 由圖可知:在壓頭的邊緣集中區,極值應力使巖石首先在此區域出現變形甚至破壞,在應力集中區產生拉應力。 以球形壓頭壓入巖石為例,可知巖石應力狀態如圖2。 由圖可知,在壓頭的中心凸出處為應力集中區,在接觸面的圓周邊界處,沿徑向產生拉應力區。 1.2 軸向力和切向力共同作用時壓頭下方巖石的應力狀態 以平底圓柱形壓頭壓入巖石為例來分析巖石的應力狀態如圖3所示,只有軸向力單獨作用于壓頭時,彈性半無限體內等應力線分布是均勻的、對稱的。 在軸向力和切向力共同作用時,等應力線分布是非均勻的。不對稱的(如圖4(a)所示),在接觸面上,切向力作用的前方將產生壓應力,其后方則產生拉應力,在半無限體內,形成正應力區(Ⅰ)、拉應力區(Ⅱ)和過渡區(Ⅲ)(如圖4(b)所示)。軸向力和切向力共同作用時,可看作碎巖工具對孔底巖石表面以某一角度α施加作用力,巖石的破碎效果將由此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來決定。通常情況下α值取45°~65°,巖石硬度越高,α值越大。壓縮區(Ⅰ)隨軸向力增加而擴大,隨切向力的增加而縮?。焕靺^(Ⅱ)則隨軸向力增加而縮小,隨切向力的增加而擴大;當巖石中出現拉應力時,巖石將在作用力比較小時,會在拉應力區開始破碎。 2 巖石的破碎過程 巖石在不同軸壓作用下破碎速度是不同的,如圖5所示。 在較小軸壓作用情況下,巖石只發生彈性變形或微小裂紋。當軸壓增加到一定值時,可以對巖石產生一定程度的壓裂現象,當軸壓繼續增加到一定極限時,巖石才會出現較大范圍的裂隙,從而達到破碎。鉆頭在鉆進過程中,軸壓對破碎速度的影響是很關鍵的因素。圖中Ⅰ區為巖石表面研磨破碎區,此時軸壓值較小,巖石表面的磨損是由鉆頭齒與巖石表面接觸而引起的。圖中Ⅱ區為巖石疲勞破碎區段,此時軸壓力未達到巖石的極限強度或壓入硬度值,巖石產生微裂隙。破碎效果較表面研磨階段好些。圖中Ⅲ區為體積破碎區,此時軸壓等于或大于巖石的極限抗壓強度或壓入硬度值,巖石出現較大裂隙,從而形成快速破碎。隨著軸壓的增大,破碎效果越來越明顯,此時鉆頭齒的損大損耗為最小,巖石破碎所耗功率也小。 3 長螺旋入巖鉆頭機理 由巖石的破碎理論和巖石的破碎過程可知:回轉入巖鉆頭的入巖是關鍵點,而入巖后剪切破碎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巖石的抗剪強度極限幾乎是抗壓強度極限的10%左右,參照抗壓強度對地層進行分類表。 根據施工地勘報告和樁基礎設計要求,得知工程樁所入巖層的抗壓強度。根據施工設備的最大加壓負載來選擇入巖鉆頭的結構形式。入巖鉆頭選擇截齒作為刀具,截齒與巖面的傾角一般在45°~65°之間,巖石越硬,傾角越大,截齒的數量越少,磨損速度越快,但在同等軸向加壓力的情況下,入巖深度深;截齒的數量越多,磨損速度越慢,但在同等軸向加壓力的情況下,入巖深度淺。鉆頭的結構形式多采用錐形體,根據自由面巖石破碎理論可知,隨著離自由面槽的距離增加,鉆頭侵入巖石所需的軸壓也逐漸增大如圖6所示。錐形入巖鉆頭的相鄰截齒同時侵入巖石時,則會互相為對方創造自由面,根據多年的施工實踐,錐形入巖鉆頭相鄰截齒的間距應小于12 cm。 4 影響入巖鉆進的速度因素 4.1 巖石性質 巖石的抗壓強度的大小直接決定著鉆頭截齒入巖的難易程度。這就要求施工設備要有軸向加壓裝置。最大加壓負載滿足入巖的基本條件。 4.2 巖石破碎效果 一般評價巖石的破碎效果,常以破碎單位體積巖石所消耗的功來加以衡量。W=。式中:W-單位體積的破碎功;P-鉆機的功率;V-巖石的鉆進速度;D-鉆孔直徑;π-圓周率。單位體積的破碎功越小,則破碎巖石的效果越好。鉆機功率、鉆孔直徑和鉆進速度決定巖石的破碎功的大小,提高鉆機功率有利于降低巖石的破碎功,從而達到提高鉆進速度。 結束語 通過吉林柳河地區的現場施工實踐,基于巖石破碎理論和巖石性質,選擇合適的入巖鉆頭,采用帶加壓裝置的長螺旋設備,滿足了入巖樁基礎設計要求,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