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文獻
東海煤礦深部巷道支護技術發(fā)表時間:2024-09-17 10:40 摘 要: 煤礦深部巷道圍巖壓力大,超過其圍巖的抗壓強度。同時,采區(qū)巷道受動壓的影響,巷道圍巖變形破壞嚴重,影響正常生產(chǎn)?,F(xiàn)場實驗表明,東海煤礦埋深 1 000 m 的巷道經(jīng)受了兩個回采工作面的動壓影響,圍巖受力狀態(tài)良好,達到了預期目標。 東海煤礦核定生產(chǎn)能力 150 萬 t/a。二水平五采區(qū)下山開采深度已達到 1 050 m。開采深度至700 m時,該礦出現(xiàn)巷道支護困難、維修量大等深部開采問題。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圍巖軟化現(xiàn)象明顯,巷道變形嚴重,嚴重影響正常生產(chǎn),顯現(xiàn)典型的深部開采特征。筆者根據(jù)該礦巷道破壞情況及相關力學參數(shù),采取優(yōu)化巷道斷面設計,加強關鍵部分位支護強度等措施對其巷道進行支護。 1 巷道破壞的主要特征 1. 1 巷道頂板下沉彎曲破壞與頂板擠壓破壞東海煤礦五采區(qū)下山巷道圍巖由粉砂巖與頁巖等互層組成,層理與節(jié)理較發(fā)育,在高應力作用下圍巖具有明顯的軟化、破碎現(xiàn)象。巷道頂板受垂直壓力與兩幫的擠壓而彎曲變形,如圖 1 所示。
1. 2 巷道兩幫圍巖向巷道內擠壓破壞 在高應力作用下,特別是受回采工作面動壓影響,巷道兩幫嚴重向巷道內擠入[1] ,使巷道圍巖表面逐步脫落破壞,尤其是錨桿與錨索托盤附近巖石破壞脫落(圖 2),原有支護系統(tǒng)失效。
1. 3 巷道底鼓 采準巷道普遍出現(xiàn)底鼓現(xiàn)象[2] ,需多次臥底維修,甚至出現(xiàn)采掘不久的巷道就要臥底翻修的情況。 五采區(qū)變電所硐室最大底鼓量達到 1. 0 m 以上,如圖 3 所示。
2 巷道圍巖應力與壓力 2. 1 力學參數(shù) 五采區(qū)下山巷道圍巖試塊力學參數(shù)如表 1 所示。由于圍巖存在軟硬巖層互層,巷道圍巖整體強度低。
由于巖層與巷道圍巖強度、實驗室試塊強度與井下實際效果的差別,需要確定圍巖的綜合力學參 數(shù)。由表 1 可知,巷道圍巖由粉砂巖、細砂巖、頁巖與煤互層組成,圍巖的綜合抗壓強度為 σ = 31. 792 MPa、τ =5. 334 MPa、μ =0. 315。 2. 2 圍巖壓力 巷道圍巖壓力為 p =25. 0 MPa。采動影響集中應力系數(shù)取 1. 3,則巷道圍巖壓力為 32. 5 MPa,超過 了圍巖綜合抗壓強度 31. 792 MPa。根據(jù)理論計算巷道側壓系數(shù) λ 為λ = μ/(1 - μ) =0. 459 8, 而根據(jù) Sheorey 提出的經(jīng)驗公式側壓系數(shù)為 則巷道的側壓力 σ 1 = λp =10. 02 ~11. 45 MPa,超過圍巖的抗剪強度。 3 巷道支護設計 3. 1 設計原則 巷道支護設計主要原則是 : (1) 以護為原則,防止圍巖破碎脫落引起錨桿錨索的托盤失效破壞; (2)采用高強度錨桿錨索及金屬網(wǎng)組合支護,控制圍巖的變形量; (3)采用帶壓、讓壓支護,錨索支護滯后錨桿支護 15 m 以上,允許圍巖有一定壓力釋放; (4) 重點部位加強支護,使圍巖整體收縮變形,防止巷道因局部變形量大而破壞。 3. 2 斷面形狀及支護設計 設計巷道斷面形狀為半圓拱形,巷道寬度44. 0 m,高度 3. 9 m,其中,壁高 1. 9 m,拱高 2. 0 m。 巷道斷面與錨桿錨索支護參數(shù)如圖4 所示。采用直徑22 mm、長2.2 m 的左旋螺紋鋼錨桿,間排距 0.8 m × 0. 9 m。錨索長度 7. 0 m,間排距 2. 4 m ×1. 2 m。
3. 3 優(yōu)化巷道斷面 經(jīng)理論分析采用拱形頂板、直墻與弧形底角的巷道斷面形狀,如圖 4 所示 。這種巷道斷面形態(tài)施工簡單,能夠改善巷道圍巖的應力分布狀態(tài),提高自身承載能力,有利于巷道支護。利用數(shù)字模擬軟件對常規(guī)巷道斷面與弧形底角巷道斷面的圍巖應力、變形情況進行模擬計算,剪應力對比結果如圖 5 所示。巷道底角留設弧形以后,巷道圍巖應力較底角為直角形斷面有顯著變化。計算結果顯示,最大主應力減小 43% ,最小主應力減小 69% ,剪應力減少 43% ,頂 板 下 沉 量 減 少 2% ,底 鼓 量 減少 42% 。
4 應用效果實驗巷道在五采區(qū)回風下山。實驗前五采區(qū)回風下山巷道已施工了 60 m,此后新掘巷道按新設計 方案施工。 4. 1 巷道圍巖變形觀測 在同一下山巷道內原支護設計方案已施工2 個月。新設計方案施工區(qū)設兩個,測區(qū),每個測區(qū)設計兩個觀測 點,連續(xù)觀測4 個月。部分觀測結果如圖6 所示。
4. 2 對比分析 原支護方案頂?shù)装逡平繛?30 mm,兩幫移近量為 170 mm,圍巖變形還在繼續(xù)增加。新設計方案 的頂?shù)装逡平繛?40 mm,兩幫移近量為 120 mm,巷道圍巖變形基本穩(wěn)定。在施工后的兩年內,回風 下山巷道經(jīng)受了兩個回采工作面的動壓影響,新支護設計方案巷道段沒有維修,而原支護設計方案巷 道段已經(jīng)維修 1 次。 5 結 論 (1)東海煤礦深部巷道圍巖變形破壞的主要方式為,圍巖壓力大,使圍巖表面逐步破碎,局部錨桿和錨 索托盤失效。由此,支護設計原則首選以護頂護幫為主,采用高強度錨桿錨索及金屬網(wǎng)組合支護,且錨索滯 后錨桿支護,圍巖壓力有一定的釋放時間。同時,加大巷道關鍵部位的支護,可有效控制巷道圍巖破裂程度。 (2)巷道留設弧形底角,改變了圍巖應力狀態(tài),降低了巷道底鼓程度,兩幫的移近量明顯減少,深部巷道的穩(wěn)定性顯著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