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江蘇油區各油田相繼進入開發中后期,開發難度逐步加大,技術要求更高,迫切需要提高復雜小斷塊油田的開發效益。在這樣的油田鉆水平井,主要存在下列技術難點:地面條件差,井眼軌道通常要采用三維設計;地下構造復雜,地層的不確定性增大;油層薄,靶區范圍小,中靶要求高,井眼軌跡控制難度大。近年來利用水平井來提高油氣藏已被各油田廣泛應用,而無線隨鉆地質導向鉆井系統具有實時判斷地層屬性、實施準確導向等特點,但常規LWD提供的地質參數與工程參數信息滯后,導致了軌跡控制預測難度增大,進一步影響了井身軌跡控制精度,多少會造成水平段油層一定的損失,為了提高井身軌跡控制精度和油層鉆遇率,江蘇油田先后對近鉆頭無線隨鉆系統進行了應用,下面介紹俄羅斯電纜和電磁波復合傳輸系統近鉆頭無線隨鉆產品及技術。
2 ZTS近鉆頭電磁波隨鉆在江蘇油田應用
2.1 近鉆頭在陳2平6井的應用
2.1.1 施工簡介
該井鉆至井深2046.47米,于2011年12月9日15:00下近鉆頭儀器,下至1600米對接儀器,無法對接,檢查原因是儀器扶正器外徑大無法通過柔性短節。12月10日20:00下鉆到底,鉆至井深2454米,至12月14日12:30完鉆。該套儀器使用進尺407.53米,鉆進時間47小時,總時間60小時。本次鉆井過程中主要有兩次大的軌跡調整:第一次是鉆遇13號油砂體時,發現實際構造比設計低4m左右,此時井斜角處于77.3°逐漸增斜至80.1°的過程,根據離A靶的距離,及時調整井斜,降至79.3°。在實際比設計低4m左右的情況下,離A靶還有37m左右水平段時,最后入油層時僅過A靶15m。第二次調整是鉆至2358m時,軌跡從油層底部穿出此時井斜84.2度,及時調整軌跡,增加井斜至85.01°時,僅用了21m的進尺就重新從油層底部進入油層。
2.1.2 近鉆頭應用效果分析
近鉆頭儀器的使用,為該井較高的油層鉆遇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最后完井電測解釋水平段油層156.5/1層,水淹層兩層55.8m/2層,水平段油層鉆遇率86%,見圖1。該井的成功投產,保證了陳堡油田的穩產。
3 結論
(1)在對于構造形態未能精確刻畫,沿設計剖面地層產狀不能準確把握的情況下,即便是近鉆頭地質導向系統,也不能保證鉆頭始終在目的層內穿行;近鉆頭只是比常規LWD地質導向系統更早地提供地層、軌跡信息,方便地質人員及時、快速地調整實鉆軌跡。
(2)常規LWD地質導向系統的電阻率測點據鉆頭8-9米,井斜測點據鉆頭近20米,根據實鉆經驗,一旦發現出層,在調整回層,至少需要45米的進尺,對于薄層(厚度3.0m)則由于構造刻畫要求相對較低,常規隨鉆基本上可以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