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支護在七臺河礦區已使用多年。實踐證明,這種支護方式非常適合該區域的圍巖特點,深受現場歡迎。但到目前為止,錨桿支護設計理論尚不成熟,仍停留在主要根據工程類比法設計支護參數階段。如果測試工作不細致,盲目簡單化支護,往往敢安全系數過大,不科學,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經濟投入。
調查發現,該礦區不論巷道所處的圍巖條件如何,均采用直徑16mm、長1.6m、密度1.0m×l.0m的金屬錨桿支護,許多回采巷道采過后,盡管有60%的錨桿失效,但巷道圍巖狀態仍然保持良好,這說明原來的支護方式不夠合理,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支護設計方案,是該礦區急需解決的問題。
2.新建礦概況及圍巖特征
新建礦共有4個生產采區、一個開拓區,區回采7層煤×(85、87、90、92、93、94、96),煤層厚度為0.8-1.5m。礦井設計能力120萬t/a,有8個正規采煤隊和20個掘進隊,每年要掘進20000m以上的巷道,才能保證采煤接續。掘進大都按半煤巖施工,煤層頂板即為巷道頂板,均采用金屬錨桿支護。
該礦煤層頂板為沉積砂巖,呈層狀構造,比較堅硬,個別區域也有頂板破碎現象。
3.支護方案設計
3.1設計依據
地下巷道開掘后,將在巷道圍巖形成松動圈,其大小是地應力和圍巖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圍巖條件,巷道的松動圈差別很大。目前,巷道圍巖松動圈的研究,已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中國礦業大學董方庭教授提出按松動圈大小時行圍巖分類。并以此設計巷道支護參數,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該礦就是以這套理論為基礎,設計錨桿支護參數的。
3.2圍巖松動圈的測試
首先該礦千斤中層具有代表性的巷道布置測點,打測試鉆孱,然后利用超聲波探測儀,往復中層頂板巖石的超聲波,最后整理繪出各層的聲速圖,找出聲速變化的拐點,拐點至煤層頂板的距離即為該層頂板的松動圈。
經測試,各層頂板的松動范圍如下:一采85層;1.0m、二采85層;1.07m87、89層:0.4m92、93層:1.0m、94層:1.15m
3.3支護參數的設計
在層狀巖層中開掘的巷道,錨桿支護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懸吊作用和組合梁作用。在多次層狀的巖層中,錨桿的懸吊作用和組合粱的作用同時存在,但是,到目前為止,錨桿支護的設計還沒有形成,按懸壁由作用設計支護參數量安全,但不經濟;按縱使梁作用設計以護參數最經濟但不安全。
通過分析論證決定先從安全角度出發,結合松動圈理論,以懸吊作用設計為基礎,再根據各層頂板的實際情況,定出合適的支護密度。最后通過試驗,檢驗支護參數選擇的合理性。
4.實驗結果
支護參數確定后,該礦在一、二、四采區6個有代表性的道進行實驗,對頂板有地質變化的地段,仍舊采用原支護方案,在億道設2-3個觀測站,實驗期間,各采區技術人員跟班進行技術指導,發現問題立即采取整改措施,保證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
該礦采后備巷道均采用無煤柱沿空留巷方式,從各觀測站的實測結果,受一次采動最響的巷道頂板下沉量及頂板狀態基本沒有變化;受二次采動影響的巷道;頂板下沉80-150mm,頂板狀態基本完整;受三次采動影響砌筑水泥墻的巷道,頂板下沉40-80mm,頂板狀態基本沒有變化。
5.經濟分析
株支護采用的錨桿均為直徑16mm、長1.6m雙排按1.0m×l.0m的矩形布置,每米消耗錨桿2套,費用為2×17.8=35.60元。
新支護方案采用直徑14mm,長分別為0.8m、1.2m、1.4m、1.6m共計4種規格,直徑減少2mm,長度平均減少0.34m,按單排或三角形布置,每米平均消耗錨桿1.2套,費用為1.2×13.0=15.60元,比原支護方案每米節省費用20元。
建設
七臺河分公司建煤礦從本礦的實際情況出發,與科研部門合作,利用先進的測試手段,找出一套適合該礦特點的錨桿地護參數設計方法。實踐證明,新的劫掠參數完全能滿足生產安全的需要,有效地解決了支護材料浪費、支護工效低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從新建礦試驗的3000多米巷道看,支護效果比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個別地段存在錨桿間距超大、角度不夠、預緊力不足等,造成局部頂板脫落。那議在今后的推廣工作在應采取以下措施:(1)對于有構造,頂板有好的地方仍然采用原來的支護方案,該錨桿加密的就立即加密。該設支架的就設支架措施要及時跟上。(2)雖然新支護方案用的錨桿少了介找錨桿質量必須加強,不準有間距超大、松動、穿皮現象。(3)沿空留巷盡量采用水泥墻鋼性支護,解決石墻二次采動后下沉量大,頂板破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