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圍護方案一般有水泥土圍護結構、板式支護體系、與主體結構相結合的支護結構、土層錨桿土釘墻結構。水泥土圍護結構是采用攪拌機將水泥和土強行攪拌,形成連續搭接的水泥土柱狀加固體擋墻,兼作隔水帷幕,此種方法由于水泥摻量、地質條件復雜較難控制,有效樁長范圍內樁體強度均勻性較難保證,屬于重力壩式擋土墻,需要較寬壩體,占地面積較大,施工時臨近地面易上抬,且造價較高,鑒于其防水效果較好,常與土釘墻聯合應用效果較理想。
土層錨桿簡稱土錨,用作基坑圍護工程已近五十年,它一端與圍護墻聯結,另一端錨固在穩定的地層中,使作用在圍護結構上的水土壓力,通過自由段傳遞到錨固段,再由錨固端將錨桿拉力傳遞到穩定地層中去。因此土層錨桿是土層—擋墻—土錨的相互作用體系,有關設計、施工、應用及測試都應從“相互作用”體系這一概念出發,作用在板式支護結構上的水土壓力可以由內支撐維持其平衡,也可以從坑外設置土層錨桿的型式維持其平衡。
土層錨桿按其使用年限分為臨時性錨桿(使用時間小于2年)和永久性錨桿(使用時間大于2年)。臨時性錨桿和永久性錨桿的設計、安全度、防腐處理以及錨頭構造都有不同要求,作為基坑工程錨桿有效作用時間通常一年左右,施工中土層錨桿一般按臨時性錨桿考慮。
土層錨桿的傾角指錨桿軸線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該角度越小對圍護墻的支護作用越明顯,土錨的抗拔承載力越能得到充分發揮,但角度太小,鉆孔、錨桿插入及注漿都比較困難,通常采用15°-35°,土層錨桿傾角的選擇,應根據錨固段所處的地層、周圍的管線、道路位置及施工機具、操作工人的熟練程度選擇合適的傾角。同一排錨桿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傾角,這樣可避開錨固段的相互影響,消除“群錨效應”,使更大范圍內的穩定地層能參與工作。
土層錨桿的錨固段與地層之間的摩阻力是土錨抗拔力的主要來源,因此,應盡可能將錨固段設置在抗剪強度較高的地層中,即將錨固段埋設在砂性地層和粘性地層中。
對于基坑周圍不具備放坡條件,地下水位較低或坑外有降水條件,臨近無重要建筑或地下管線,基坑外地下空間允許錨桿或土釘占用時,可采用土釘支護或噴錨支護保護基坑邊坡。錨桿及土釘墻支護工程施工前應熟悉地質資料、設計圖紙及周圍環境,降水系統應確保正常工作,必需的施工設備如挖掘機、鉆機、壓漿泵、攪拌機等能正常運轉。根據設計要求和機器設備的規格、型號,平整出保證安全和足夠施工的場地。認真檢查確認原材料型號、品種、規格及錨桿各部件的質量。
土層錨桿鉆孔前,根據設計要求和土層條件,定出孔位,作出標記。作業面場地要平坦、堅實、有排水溝,場地寬度大于4米,鉆機就位后,應保持平穩,導桿或鉆機立軸與錨桿傾角一致,并在同一軸線上。鉆進用的鉆具,可采用地質部門使用的普通巖芯鉆探的鉆頭和管材系列。鉆孔設備可根據土層條件選擇專用錨桿鉆機或地質鉆機。根據土層條件可選擇巖芯鉆進,也可選擇無巖芯鉆進。為了配合跟管鉆進,應配備足夠數量的長度為0.5—1.0米的短套管。
在鉆進過程中,應精心操作,精神集中,合理掌握鉆進參數,合理掌握鉆進速度,防止埋鉆、卡鉆,鉆孔長度應超過錨桿設計長度0.3—0.5米,鉆孔完畢后,用清水把孔底沉渣沖洗干凈,直至孔口返出清水為止。按設計要求制作錨桿,為使錨桿處于鉆孔中心,應在錨桿桿件上安設定中架或隔離架(粗鋼筋桿體沿軸線方向每隔1.0—1.5米設置一個隔離架)。錨桿鋼筋或鋼絲應平直、順直,除油除銹。桿件自由段應用塑料布或塑料管包扎,與錨固體連接處用鉛絲綁扎。
安放錨桿桿件時,應防止桿件扭曲、壓彎,注漿管宜隨錨桿一同放入孔內,管端距孔底為100—200mm,桿件桿件放入角度與鉆孔傾角保持一致,安放好后使桿體始終處于鉆孔中心。
注漿材料應按設計配制,一次灌漿選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38—0.45的水泥砂漿,或水灰比0.45—0.5水泥漿,二次高壓注漿宜使用水灰比0.45—0.55的水泥漿,二次高壓注漿壓力宜控制在2.5—5.0Mpa之間,注漿時間可根據注漿工藝試驗確定或一次注漿錨固體達到5Mpa后進行。注漿完畢應將外露的鋼筋清洗干凈,并保護好。
按設計和工藝要求安裝好腰梁,并保證各段平直,腰梁與擋墻之間的空隙要緊貼密實,并安裝好支承平臺。錨桿張拉前至少先施加一級荷載(1/10的錨拉力),使各部緊固服貼和桿件完全平直,保證引拉數據準確。錨固體與臺座混凝土強度均大于15Mpa時,方可進行張拉。錨桿張拉至1.1—1.2設計軸向拉力值Nt,土質為砂性土時保持10分鐘,為粘性土時保持15分鐘,然后卸荷至鎖定荷載進行鎖定作業。錨桿鎖定工作,應采用符合技術要求的錨具。操作程序為:編束(按設計要求)--穿束或布束—安裝工作錨板和錨墊板—安裝工作夾片—安裝限位板—安裝千斤頂—安裝工具錨。張拉鎖定程序為:預張拉(按施工規范給定的初張拉噸位預張拉,并記錄伸長量初讀數)--繼續向張拉油缸加油至設計油壓值—測量伸長量并做好張拉記錄—錨固(即鎖定),打開高壓油泵截止閥,張拉缸油壓緩緩降至零,活塞回程,夾片自動跟進錨固即鎖定。若用粗鋼筋制作錨桿,則需在錨桿頭部加工一定長度的絲扣,在用千斤頂對桿件施加至設計拉力值后,用事先安在螺桿上的大螺母進行鎖定,最后封端,卸下工具錨、千斤頂、限位板,切除多余鋼絞線,封錨(做必要防銹處理)。錨桿錨頭部分按設計要求做好防腐處理。
土釘支護是以較密排列的插筋作為土體主要補強手段,通過插筋錨體與土體和噴射混凝土面共同工作,形成補強復合土體,達到穩定邊坡的目的,適用于基坑以上土體的加固。
注漿材料宜采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其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10,噴射混凝土面層宜配置鋼筋網,鋼筋直徑宜為6—10mm,間距宜為150-300mm,噴射混凝土強度不宜低于C20,面層厚度不宜小于80mm,坡面上下段鋼筋網搭接長度應大于300mm。
土釘頭與鋼筋網連接。當土釘頭之間有加強鋼筋通過時,宜與土釘焊接,當土釘頭之間無加強鋼筋通過時,可用不小于4¢16,長度為200-300mm的鋼筋在土釘頭處呈井字架與土釘頭連接。
上層土釘注漿體積噴射混凝土面層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方可開挖下層土方及下層土釘施工。
基坑開挖和土釘墻施工應按設計要求自上而下分段分層進行。在結構開挖后,應輔以人工修整坡面,坡面平整度允許偏差為±20mm,在坡面噴射混凝土支護前,應清除坡面虛土。
土釘墻施工順序:開挖工作面,修整邊坡,埋設噴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標志—噴射第一層砼—鉆孔安設土釘、注漿、安設連接件—綁扎鋼筋網,噴射第二層混凝土—設置坡頂、坡腳的排水系統。
噴射混凝土應分段進行,同一分段內噴射順序應自下而上,一次噴射厚度不宜小于40mm。噴頭與受噴面應保持垂直,距離宜為0.6—1.0m,噴射混凝土終凝2小時后,應噴水養護,時間根據氣溫確定,宜為3—7小時。鋼筋網應在噴射一層混凝土后鋪設,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宜小于20mm。
采用雙層鋼筋網時,第二層鋼筋網應在第一層鋼筋被混凝土覆蓋后鋪設。鋼筋網與土釘應牢固連接。
注漿前應將孔內殘留或松動的雜土清除干凈,注漿開始或中途停止超過30分鐘時,應用水或稀水泥漿潤滑注漿管路。
每段支護體施工完成后,應檢查坡頂或坡面位移、坡頂沉降及周圍環境變化,如有異常情況應采取措施,恢復正常后方可繼續施工。
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大批高層建筑興建,錨桿土釘墻作為基坑圍護經濟有效的措施方案,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