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況
該工程基坑開挖深度為室內地坪下-8.9m。 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基坑合理使用有效期10個月。勘察期間處于豐水期,測得靜止水位埋深地面下7.5~9.1m,相對應高程為490.9~492.4m。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場地地下水位豐、枯水期年變幅為1.00~2.00m,擬建場地的歷年最高水位標高可按492.50m考慮,基坑開挖或樁基施工開挖之前應進一步核實地下水穩定水位,為基坑降水的設計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據。
2 施工方法與技術措施
2.1 測量放線:建設單位應提供圖紙資料、絕對標高基準點,軸線的交點,以確定工程設計的±0.00,邊線開挖尺寸線,實際施工中根據以上給定的依據進行開挖。
2.2 施工分層開挖:開挖第一層為1.7m,以后每層高為1.5m左右。一直挖至設計標高。
2.3 開挖方式:本工程以1臺挖掘機為主開挖機械,配合1臺ZL-50型裝載機交叉作業。由挖掘機沿開挖線開挖,并提供每天的工作面,并留設坡道,坡高寬比按支護方案執行。坡道設置視現場具體情況而定開挖初期確定為1個坡道。裝載機留坡道并為下層作好道路墊實工作,作好護壁工作面的留設,交叉配合。最后由挖掘機依留設坡道的反序挖出土坡道,同時坑底放一臺裝載機撿底。
3 基坑護壁設計
3.1 基坑周邊環境
基坑施工周邊環境總體較好,基坑四周均為原有廠房。基坑靠近的D軸線廠房基礎為沖擊鉆孔灌注樁,樁長大于20m,樁徑大于2m,基坑靠近的F軸線廠房基礎為預制管樁,樁長大于20m,其余兩側為空地。
3.2 護壁方案設計
基坑開挖深度為室內地坪下-8.9m,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噴錨護壁放坡系數為1:0.14和1:0.50。如果基礎施工時,局部需要加深,基坑護壁設計方案應進行相應調整。基坑護壁與挖方交叉作業以縮短工期。
3.3 護壁技術要求
3.3.1 基坑開挖深度室內地坪下-8.9m。
3.3.2 基坑頂部水平位移符合國家有關規范要求并保證坑壁穩定及市政設施和既有建筑物安全。
4 基坑護壁施工施工工序
4.1 噴錨護壁
4.1.1 放線定位
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建筑物周邊尺寸、軸線位置及角點坐標、±0.00標高準確放出開挖邊線,在施工過程中隨時復核開挖尺寸使其誤差不超過設計和規范要求。
4.1.2 噴錨護壁施工
施工流程:土釘墻支護施工工序:基坑開挖→修整壁面→測定錨桿位置→錨桿機就位→錨桿鉆入設計深度→鋪設鋼筋網及加強筋→主筋與錨桿悍接→噴射砼→桿體進行壓力灌漿→(挖土至下一層錨桿施工深度)→重復以上工作直至設計基坑深度。
4.2 分步概述
4.2.1 挖土
①、噴錨與土方應密切積極配合流水施工,盡量做到土方和支護施工互不影響。②、土方應按支護設計方案中的放坡系數控制基坑護壁面的坡度,避免出現負坡或人工清土量大的現象。③、開挖時應分層開挖,開挖深度不應大于2.0m,嚴禁超挖。④、上層混凝土噴射完,且達到一定強度后(一般為24小時),方可進行下一層土方開挖。
4.2.2 定土釘位置
沿平整的護壁面由技術人員根據方案的土釘間距用鋼卷尺測放出土釘位置,并做好標記。孔位偏差不超過±50mm,以保證土釘橫平豎直。
4.3 制作土釘
土釘材料采用Φ48δ3.0的普通焊管,桿體的選擇要求表面平直,無影響桿體質量的裂痕,桿體的內部暢通。在入土端約1/2長度范圍內制作出漿孔和倒刺。出漿孔大小約Φ6~10mm,間距500mm,螺旋布置;倒刺用長約150mm的Φ16螺紋鋼焊接于桿體上,間距500mm,與桿體約成30度角。
4.4 清理邊坡
在機械開挖后,用人工清理護壁面,清除虛土和凸出土體,使工作面平整,平整度在±10cm范圍內。
4.5 制作鋼筋網
鋼筋網鋼筋采用φ8圓鋼,現場按要求調直。鋼筋網水平、豎直間距為250mm,搭接方式為綁扎。
4.6 鋪設鋼筋網
在護壁面人工清理工作完成后即可鋪設制作好的鋼筋網,要求鋼筋網的保護層厚度大于20mm。(此步驟也可與4步驟綜合,即在清理好的護壁面上直接現場綁扎鋼筋網。)
4.7 擊入土釘
桿體安放采用擊入法,施工機械為QC-150錨桿機。施工中要求錨桿位置在設計位置±5cm范圍內,錨桿擊入土體后傾角為15度左右。
4.8 焊接加強筋
土釘與主筋焊接:采用Φ16螺紋鋼分別與水平、豎直土釘焊接,并加堵頭加固。應保證焊接強度超過錨桿抗拔力,焊接中應著重避免虛焊和焊接面積不夠的問題。
4.9 混凝土配料
該施工工藝采用的是干噴法,混凝土干料采用人工現場攪拌的方式拌和。水泥與砂、石重量比宜為1:4.0~4.5。一般采取隨拌隨用的方式施工,以避免拌和混凝土干料中水泥超過初凝時間,影響混凝土質量。
4.10 噴射混凝土
該工程采用PZ-5B系列干噴混凝土設備,用9~12m3壓縮空氣作動力,在施工前應對機械設備、風、水管路、輸料管和電纜線路等進行全面檢查及試運行,確保施工過程的順利。干噴混凝土設備要求水流在噴頭前混合干料,水量以噴出面層平整光潔為宜。噴射混凝土的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8mm,水灰比宜為0.40~0.45,不宜大于0.45。噴頭與被噴面盡量垂直,距離保持在0.6~1.0m,噴射順序應由下至上,分段進行。噴射混凝土厚度一般為平均8cm,回彈率控制在15范圍內,回彈下落混凝土料及時清理利用。
4.11 養護
在混凝土噴完后2h應按規定進行噴水養護,養護時間根據氣溫確定,宜為3~7d,確保混凝土面層的后期質量。制作泄水孔泄水孔一般與土釘呈梅花型布置,間距為2.0m。泄水孔必須擊穿混凝土護壁達到原土層。有明顯滲水的地方,可設置塑料排水管,以便更好的排出積水或滲水。漿液制備噴射完成,護壁強度達到80后,應進行壓漿。漿液采用32.5純水泥漿,漿液水灰比為1:0.5,采用JW型制漿桶進行漿液的制備。壓漿待壓漿漿液制備好后,便可進行壓漿。注漿壓力為0.3~0.5MPa。每根土釘壓漿量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最適宜的壓漿量。漿液應攪拌均勻,隨攪隨用,須在漿液達到初凝前用完。
5 重點控制點及質量保證措施
開工前要做好各級技術準備和技術交底工作,施工技術人員及測量工要熟悉圖紙,掌握現場測量樁及水準點的位置尺寸,同土建代表辦理驗樁、驗線手續。
施工中要配備專職測工進行質量控制,要及時復撒灰線,將基坑開挖下口線放到坑底,及時控制開挖標高,做到5米扇形挖土工作面內白灰點不少于2個。
認真執行開挖樣板制,即最后一層開挖坑底時,由操作技術較好的施工人員開挖一段后,經測工或質檢員檢查合格后作為樣板,繼續開挖,操作者換班時,要交接挖深,挖邊的操作方法,以確保開挖質量。
結語
在對深基坑進行施工的過程中,管理人員一定要提升管理意識,做好協調與統籌,對于施工中遇到問題需要及時給以妥善處理。技術人員一定要熟悉施工工藝流程,對關鍵環節和重要工序加強施工的過程控制,保證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