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桿支護技術的出現,是采礦發展史上一大技術突破,該技術支護效果好,成本低,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錨桿支護技術在實施過程中還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有的錨桿支護過程中設計的參數不合理,造成支護過剩,浪費材料,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在支護施工過程中常常出現施工質量不達標,造成支護不足,以致于發生安全事故。下面就錨桿支護的設計和施工管理進行一些簡單地探討。
1 常見的錨桿支護問題
常見的錨噴支護施工質量問題隨著錨噴技術的廣泛應用,錨噴支護的巷道也存在眾多的質量問題。常見的錨桿支護問題表現在:設計參數不合理浪費材料或返修;施工質量不達標、技術措施及管理不到位,造成冒頂等生產事故等。
1.1 施工前錨桿支護整體設計過于簡單化
只是進行一般性設計,即對施工區域主要部分進行了較詳盡的設計、論證、檢測、驗收等。但沒有對施工區域極少部分的復雜區域,進行詳盡的施工設計、論證、檢測、特殊錨桿及配件的要求等項工作,為施工質量留下隱患。大多數地段支護強度超強,造成了材料和工程的浪費,一些特殊地段,如:巷道類型(服務年限)、斷層、交叉口、地應力、圍巖狀況、集中應力和采動應力等沒有進行系統分析,這些區域恰恰是錨噴支護施工中,出現問題的主要區域,造成局部支護不足。
1.2 施工質量強度達不到標準
這樣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延緩了工程進度,影響整體布局和實施。主要表現在:施工質量不達標,技術措施及管理不到位造成冒頂等生產事故。這樣不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造成人員傷亡,甚至對社會穩定帶來不良影響。出現以上事故問題的原因概括起來表現在:施工質量不過關,在掘進巷道施工中,沒有按規程標準施工,給錨桿支護質量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同時也為支護安全留下重大隱患。如:如光爆質量不好,炮震裂隙過多,超凹度超標,巷道交叉處或開岔口沒有采取特殊掘進和支護措施等。錨桿安裝質量問題(錨桿間排距過大、錨桿“三徑”不匹配、錨桿的預緊力不達標,安裝不符合標準),錨桿質量問題(錨桿的強度不達標、配件不配套,螺母、托板等構件沒有達到國家或行業標準,圍巖破碎時錨固劑與圍巖的黏結強度不夠,錨固力小,控制變形效果差),絕大多數錨桿(錨噴)不及時造成頂板離層或風化等。
2 錨桿支護設計方法
隨著礦井開采深度的增加,礦山壓力不斷增大,巷道圍巖所受的壓應力、剪應力超過圍巖的強度極限,使圍巖普遍處于破裂狀態,巷道圍巖的大量變形常常使支護難以承受。因此,巷道支護技術的中心任務是提高圍巖強度和自承力、降低巖體應力集中。
2.1 巷道破壞變形的基本因素
1)礦井開采深度的加大,地壓顯現明顯,對巷道的作用力也就越來越大。
2)巷道處在斷層帶、破碎、軟巖等不穩定的巖層和煤層中,維護難度加大。
3)上部開采的留設的煤柱和殘采煤柱,在巖(煤)層中形成了集中應力。
上述情況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巷道的支護狀況。
2.2 巷道支護的基本原則
1)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變形破壞,巷道的開拓、布置則必須選在穩定和較穩定的巖層中,保證巷道不變形的首要條件是依靠圍巖的自身強度。
2)巷道支護形式上,圍巖不能無限地向深部擴大轉移,必須具有良好的可縮性,又能有效地控制巷道圍巖的松馳部分,同時防止頂板的離層,具有較強初撐(初錨)力,由被動受壓變為主動支護。
3)既適應在高地壓作用下的巷道圍巖所產生的塑性變形,又能控制圍巖松動范圍的擴展,宜首先采取以高強度的錨噴(錨網)支護、高柔性或U形可縮支架的內外聯合支護方式。
4)在無法躲避的極軟圍巖中及困難條件下的特殊工程,斷面的形狀,以圓形、馬蹄形為主要形式,采取全斷面封閉措施。
2.3 支護設計基本流程
(1)初始設計
初始設計是在對現支護方式進行調查分析后,以國內外相類似礦井錨桿支護方式及支護參數做類比,結合本礦具體條件,取長補短進行錨桿支護初步設計。
(2)進行地質力學評估
用應力解除法測出礦區地殼應力狀態,并取樣測定出巷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為錨桿支護完善設計提供依據。
(3)礦山壓力與頂板離層觀測
對按初步支護設計施工的巷道進行錨桿錨固力、巷道圍巖表面和深部位移進行觀測,在回采巷道內設置巷道頂板離層指示儀,測定錨固區內、外的頂板離層值。
(4)信息反饋和修改、完善設計
通過對巷道現場礦壓觀測結果進行分析,與所測出的地應力狀態數據綜合考慮,調整初步設計,完善最終設計。井下巷道(特別是回采巷道)突出特點就是承受采動支承壓力,圍巖破碎、變形量大。煤礦井下巷道錨桿支護設計,首先要對巷道所要經受來動影響過程及影響程度進行準確的評估,對巷道使用要求和設計目標要予以準確定位。
3 錨桿支護的施工管理
3.1 制約錨桿支護施工質量的問題
1)技術管理上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支護設計不合理或支護不及時,易造成頂板巖石發生滑移、松動甚至離層,不僅給錨桿安裝與混凝土的噴射帶來難度,而且也嚴重影響了支護工程的質量。片面強調支護成本,忽視技術問題,技術管理不到位、不規范、監測技術不實用、監測手段跟不上等原因。
2)施工隊質量管理不到位,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造成了人員素質整體水平偏低,不按質量標準施工,甚至對復雜的地質構造、地壓、危巖活石等方面的技術處理,存在明顯的缺陷;不做深入系統的檢測,片面強調進尺考核,助長了部分施工單位,只重“噴漿”,輕“錨固”,致使施工質量不能滿足設計要求,埋下了安全隱患。
3)監督機制難以產生強有力的制約作用使施工質量控制監測流于形式。
4)施工設備和支護材料產品質量制約施工質量。
5)技術法規不健全及檢測技術相對滯后。檢測與監測的難度大,不容易把握,相應的檢測技術沒有展開。
3.2 錨桿施工質量管理的對策
1)加強錨桿支護技術管理。
2)加強班組建設,行使質量否決權。
3)合理化工資杠桿導向,實行“按質論價、優質優價”。
4)發揮質量監督作用,完善質檢隊伍建設。
5)加強支護材料管理,提高裝備和人員的技術水平。
6)建立質量保證期及質量保證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