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巖土工程基坑開挖深度不斷增大,對支護施工也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支護施工效果是影響巖土工程施工安全與效率的重要因素。
雖然目前有更多新型技術與材料被應用到深基坑支護施工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質量效果,但是從整體看還存在部分問題,需要從根本上進行分析,明確施工問題存在的原因,并基于此來選擇相應的措施進行優化,爭取不斷提高深基坑支護效果。
1.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分析
建筑工程高度的增加,使得地基的開挖深度也不斷增加,為保證其支護施工的安全陛,就需要在支護施工時與基坑工程其他相關工程相互協調,從土方開挖、降排水以及機械利用等方面著手,確定支護施工的合理性,提高施工技術的規范性,提高基坑支護施工的安全性、長久性與穩定性。
深基坑支護技術常見的有深層攪拌與鋼板樁支護、排樁支護與地下連續墻體支護、錨桿與內支撐支護等。
第一,深層攪拌與鋼板樁支護,主要是利用水泥固化作用,施工前用機械進行充分攪拌,提高材料硬化的速度與效果,對深基坑軟土層形成有效支護結構。
第二,排樁支護與地下連續墻,主要是將鋼筋混凝土管樁視為擋土結構,通過柱列式布置完成對鉆孔與挖孔的施工。此種支護技術必須要控制好樁間距路,以工程實際情況為基礎,來選擇應用密排布置或者疏排布置方式。
第三,錨桿與內支撐支護。錨桿與內支撐是深基坑墻體的重要結構,具有剛度大以及變形小等特點,可以有效提高基坑結構穩定性與長久性。
2.深基坑支護常見施工問題
2.1設計不合理
在對巖土工程深基坑支護施工進行設計時,需要應用專門的公式對支護結構壓力、安全以及工程質量等因素進行綜合計算,提高支護施工的適應性。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在用公式計算時,適用范圍多為簡單結構以及深度較淺的基坑,對于彎角多、含水量大、體量大以及深度深的基坑工程來說計算結果精度低,進而對施工效果產生影響。例如會導致內摩擦角度過大,或者改變靜距離,降低支護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一般來說細長結構深基坑支護穩定性比極高,對于長寬比較小的巖土工程因為設計不合理,經常會出現坑內位移問題,使得基坑開挖空間過于狹窄,影響支護結構的正常施工。另外,在計算時物理參數選擇不當,也會加大對基坑結構與土質特點計算分析的難度,影響工程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2.2取樣不完整
在巖土工程深基坑支護施工設計階段,需要對基坑土樣與石方進行取樣分析,確保工程設計的合理性。即以巖土工程深基坑支護規范要求為依據,利用鉆探取樣的方式對深基坑進行全面勘察,在整體上掌握深基坑結構特點。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很多施工單位為降低造價、縮短工期,在取樣階段隨意減少取樣數量,縮小取樣范圍,導致取樣分析不徹底,取樣分析結構不能代表巖土工程深基坑地質與結構特點,影響施工方案的設計效果,拉大了設計方案與工程實際之間的距離。
3.巖土工程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優化措施
3.1優化支護施工設計
為提高巖土工程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落實的有效性,必須要從設計階段進行優化,選擇合適的計算公式,提高計算方法應用的精確性。并且,要在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范基礎上,對傳統設計理念進行優化,即從工程建設現狀出發,選擇最為合適的設計方法。施工設計時除了要基于傳統理念建立真實信息反饋動態系統外,還應加強對結構變形的控制,做好地面超載情況的計算與確定,并合理轉化平面效應與空間效應。另外,設計時還要加強對各影響因素的研究分析,從綜合角度出發,提高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并在施工過程中不斷調節,提高深基坑支護施工效果。
3.2優化基坑開挖施工
對于巖土工程深基坑施工,應采取先支護后開挖的施工方式,在實際施工中要盡量縮短建筑深基坑暴露的時間,提高支護結構施工的后期效果。并且,為提高支護結構施工質量,還應保證整個開挖過程的連續性。另外,深基坑開挖時土方的堆放與運輸也是重點管理內容,避免將開挖土方堆放在深基坑周邊,按照相關要求開挖土方至少要距離基坑2~3m,應由施工人員來計算安全距離,并控制好土方堆放高度,確保其不會對基坑支護施工造成影響。
3.3優化支護降排水施工
降排水處理是巖土工程深基坑施工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水下施工的工程,很容易出現流沙與管涌問題,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護壁土體塌陷的問題,不但會影響正常支護,同時也會增大安全威脅。因此,巖土工程深基坑施工時,要避免在水下施工,積極做好降排水處理,一旦發現地下水超過基坑表面,立即采取措施降水施工,確保基坑底部的干燥性,提高施工環境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增強基坑底部的穩定性,提高深基坑土體固結性以及地基結構的抗剪性能。
結語
深基坑支護施工是巖土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其在施工時受各方面因素比較大,雖然目前有更多新型理念與技術被應用其中,但是還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結合工程施工特點,從多個角度進行研究,爭取不斷提高設計、施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效果,爭取不斷提高工程施工質量。